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界动态
德国经济——再出发?
来源:国际商报 时间:2024.12.03 浏览:67

德国经济在第三季度躲过了衰退,国内生产总值(GDP)意外增长0.2%。此前大多数机构对其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预测是萎缩0.1%,而其GDP第二季度实则萎缩了0.3%。德国经济是否能就此摆脱衰退的阴影?答案有点悲观。

悲观情绪首先来自德国工业企业。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是德国工业制造巨头博世、奔驰以及采埃孚等的所在地。如今,这个州正迷漫着一股去工业化的焦虑。博世计划全球裁员5500人,其中在德国裁员3800人,此外还将减少一些员工工作时间,并将员工薪酬减少12.5%。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采埃孚表示,到2028年将裁员1.4万人。大众汽车计划关闭至少三家在德国的工厂,裁员涉及万名员工,同时还计划缩小在德国的工厂规模,对在德14万名工人集体降薪10%。大众日前公布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43.4亿欧元降至15.7亿欧元,同比大跌63.8%。

去工业化的直接原因是地缘政治造成德国企业的能源等生产成本上升以及在承担气候转型、零排放要求下的用电成本上升,德企寻求把部分产品外迁,以获得产品的竞争力。在过去四年,欧洲工业电价涨幅普遍在50%以上,平均电价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遥遥领先。德国工商会8月的一份调查显示,37%的德国制造业企业都在减产或外迁生产基地。在德国化学工业协会的最近一项调查中,74%的化工企业表示,不太可能扩大在德国的投资生产规模。德国化工企业巴斯夫今年关闭了13家国内工厂,明年还将关闭三家。慕尼黑经济研究所对约2000家工业公司对自身竞争力评估得出的调查显示,德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优势正在日益减弱。

德国经济的未来令人担忧。工业产出正在减少。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德国的工业产出量下滑了12%,其中能源产出下降21%,采矿下降19%,汽车下降11%,主要工业门类产量均全方位下滑。资料显示,德国汽车、机械设备制造、化工三大产业资源正在重组,影响着德国经济的增长。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测算,仅能源价格的冲击就削弱了德国经济潜在产出1.25%左右。

巴登-符腾堡州财政部长丹尼尔·巴亚兹表示,德国在过去十几年的“全球化红利”中浪费了机会。他担心,在能源短缺、进口能源价格上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以及美国特朗普政府可能对进口商品加征10%至20%关税的威胁下,德国的经济模式会走向“崩塌”。

其次,德国政坛正处于一场风暴之中。德国专家曾提醒政府注意以制造业为基础的旧经济模式不能再持续了。然而德国执政党三党关于财政的分歧在联合执政三年来一直争吵不断,政策难以取得共识,政策执行停滞不前。美国在关税上可能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的担忧尤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全球,而这场风暴也正笼罩在德国的上空,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特朗普当选当天,德国总理朔尔茨解除了财政部长、自民党主席林德纳的职位,随后自民党宣布退出和社民党、绿党共同组成的联合政府,标志着德国执政联盟的解体。在执政联盟破裂后,德国联邦议院选举预计将在明年2月提前举行。11月25日,德国社民党正式提名现任总理朔尔茨为总理候选人,参与明年2月举行的联邦议院选举。据报道,包括朔尔茨在内,将首次有四名总理候选人出现在联邦议院选举中,分别是联盟党9月宣布基民盟主席梅尔茨作为总理候选人;绿党11月提名现任副总理哈贝克为主要候选人;选择党计划12月7日提名党主席魏德尔为总理候选人。面对产业振兴与债务约束的两难,下届德国政府能否达成财政大幅扩张的共识,并制定政策提升科技和能源结构的竞争力,也关系着德国经济的未来。作为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德国对欧元区经济的影响也举足轻重。

此外,关税上调预期也会影响德国对美国的出口,从而减少德国企业的利润,迫使其减少投资、压缩产能,对德国就业和经济增长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今年一季度,美国时隔8年重回德国最大货物贸易伙伴的位置,第二、三季度连续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据德国经济研究所预测,提高关税可能导致德国对美出口量下滑约15%。在未来全球诸多不确定风险下,各国争夺贸易顺差与科技主导权的竞争将日趋白热化。

最后,德国企业在产业技术创新与数字化应用上不具备优势。作为老牌制造业大国,德国在制造业领域有着深厚的家底,既能“出海”,在海外投资布局产业,又能“出口”,国内制造业产业链具备出口的竞争实力。因此,在能获得相对廉价的能源基础上,这种“出海”“出口”的双模式使得德国维持了工业制造大国的地位,然而,这也使得德国企业在寻求技术创新和突破上步伐迈得相对稳重些。

在欧洲遭遇能源短缺削弱了德国工业的优势时,在人工智能信息化领域,德国工业的弱点完全暴露在美国人工智能的兴起上,这种溃败来自于对汽车行业的打击。智能汽车将是下一个汽车时代。美国特斯拉在智能汽车领域是领导者,未来汽车的格局也可能会因智能化而发生根本改变。无人驾驶将使汽车租赁平台兴起,消费者可能无需再购买汽车,而是租用汽车了,德国大众、奔驰等传统汽车厂商则可能沦为平台的代工厂。不仅在智能驾驶市场上成果有限,即使是在智能系统的应用上,德国汽车甚至不如中国。数据显示,过去三年,大众汽车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分别亏损33.95亿欧元、20.68亿欧元和23.9亿欧元。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德国企业的优势也不明显。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大众汽车在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销量为18.4万辆,同比下跌15.2%;在全球市场的纯电动车销量仅为31.7万辆,同比下跌1.4%,在集团内部的销量占比为7.3%。当前,全球汽车市场的主流依然是燃油车,对美德日系汽车构成替代还为时尚早,德国企业可以和中国车企合作,一起开发先进技术,共同开拓国际大市场。这或许也是德企摆脱当前困境,再出发的新途径。